内源式发展让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 ——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探索实践
本网讯 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地处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核心区,借助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优势,在阿者科村实施“阿者科计划”,通过全体村民参与的“内源式村集体主导”发展模式,盘活了村庄资源、带动了群众增收、促进了梯田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阿者科乡村旅游热起来。
深层次守护哈尼梯田活态遗产
守牢生态底线。抓好哈尼梯田遗产区森林、梯田水系治理等工作,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遗产区植被覆盖率达67%、森林覆盖率达49.6%。
保护古寨村落。以梯田、古村落保护为首要前提,设立传统民居保护资金,对传统民居进行集中修缮,实现挂牌保护。把传统村落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纳入遗产区村寨村规民约,以“绣花”功夫还原阿者科乡村原始风貌,恢复了传统的木刻分水法和“赶沟人”制度,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使民居和村寨留住了原真、留住了特色、留住了乡愁。
传承“哈尼基因”。利用宣传、教育、传承等手段大力弘扬民族文化,通过建设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打造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方式,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挖掘了《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等一批文化精品。
内源式发展实现保护开发双赢
利益联结建机制。成立阿者科村集体旅游公司,由元阳县政府出资30%建设游客中心、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65户村民以房屋、梯田等旅游吸引物和资源入股70%,申请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村民选出“致富带头人”作为公司法人代表,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整治村寨,经营旅游接待,村民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管,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公司负责公厕改建、水渠疏通、房屋室内宜居化改造等工作,引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整治村庄环境,做好门前“三包”,定期开展村内大扫除,提升宜居宜游环境。
农耕文化显特色。围绕赏田园风光、忆古村乡愁的思路,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在保持传统村落原真性和遗产完整性的基础上,推出“自然野趣、传统工艺、哈尼文化”3个主题活态文旅体验项目和19种精品活动,向游客展现传统村落的淳朴、原真和宁静,勾勒哈尼人民世代沿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画卷,满足了城市游客回归自然的本真需求,唤醒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和恬美的乡愁记忆。
四条底线定规矩。不破坏传统村落格局,公司所有旅游产品开发,均要恢复传统生产生活设施,主打预约式精品旅游接待,发展深度体验式旅游;不引进社会资本,公司不接受任何外来社会资本的投入,主要孵育本地村民自主创业就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不租不售不破坏,不允许村民再出租、出售或者破坏传统民居,违者视为自动放弃公司分红权;不放任无序经营,公司对村内旅游经营业态实行总体规划与管理,严控过度商业化,保护村落的原真性。通过“四条底线”,确保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多渠道增收村民共享旅游成果
集体收入保障,村里人人有分红。“阿者科计划”创新构建了“保护者受益、受益者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旅游发展所得收入30%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日常运营和后续开发建设,70%归村民分配。在村民分配的利润中,传统民居保护分红40%,鼓励村民保护蘑菇房等传统民居;梯田保护分红30%,鼓励村民持续耕种、保护梯田景观;居住分红20%,鼓励村民继续居住在村内,保留原住民核心人文环境;户籍分红10%,鼓励村民保留村籍,共同参与村集体事务,让村民在坚持传统文化和自然保护中获得可持续的收益,真正实现保护好梯田和蘑菇房,保护好原生态的烟火气。2019年以来,累计分红78.51万元,实现户均分红1.21万元。
体验场景打造,村民充分参与受益。将纺织染布、插秧除草、捉鱼赶沟、野菜采摘、哈尼家访、磨豆腐等哈尼族传统生产生活活动进行重新设计,推出自然野趣、传统工艺、哈尼文化等主题性体验项目,开展乡村大舞台、茶舍、鲜果采摘园等活动,着力打造以体验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文旅融合新业态,拓展消费渠道,满足游客需求,实现“菜单式”服务,村内孵化出住宿、餐饮、工艺品等10余家个体经营户,构建起村民和景区的“利益共同体”。
发展生态农产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通过政策引导、持续培育和立体推介等措施,打造“元阳红”等优质品牌,形成了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梯田茶等一批标准化生态农产品,让创造旅游价值的村民享受成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