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临翔区创新民族文化融合模式助推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临沧市临翔区创新民族文化融合模式,主动融入全市基层党建“一廊一带一片一道”建设总体布局,立足特色民族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独特“边疆党建长廊”,不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非遗人才培养、文旅融合发展工作,让民族文化成为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利器”。
“民族团结+文物保护”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采取党组织牵头,部门协同配合,群众自发参与的方式,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临翔文物活起来”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各族群众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融入民族团结、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悉,全区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10项,馆藏文物207件。通过深入挖掘革命红色文物资源,14个文物点入选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这些遗址在各族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组建区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专班,让更多的文物人通过文化保护进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民族团结+非遗人才”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原则,完善人才工作体制,破解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传承人老龄化等问题,加大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截至目前,共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7项、非遗传承人117人。同时,坚持把非遗保护和传承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建设博尚勐准、忙畔青华、圈内坝胡等一批非遗传习所。积极融入基层党建“四个一”建设,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立足村集体资源优势,举办南美拉祜民族风情展演、普洱茶制作技艺评选、土陶文化产业化发展推进现场会、女子象脚鼓大赛等系列活动,带动南美、邦东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民族团结+旅游景区”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直以来,临翔区致力于有序推进平村乡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沧专员公署旧址、博尚碗窑七彩陶瓷文化园4A级旅游景区、中山竹艺馆等党建引领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与文化旅游路线相结合的景区景点建设工作,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旅游宣传阵地作用,以文化人,切实让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了解临翔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史,接触临翔旅游文化资源,掌握临翔民族团结故事。(钱熙)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