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同心浇灌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同心浇灌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民族联欢活动
佤族舞蹈
双江民族大联欢打歌活动
近年来,临沧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体要求,2016年4月,临沧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示范市建设目标任务,23个少数民族合力拉开创建帷幕。
2018年、2019年、2021年,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分别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组织保障带动 拧成一股绳
按照创建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工作机制的要求,临沧及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创建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全面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高位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临沧结合实际出台《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关于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从201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市级民族机动金200万元,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工程等专项支出”。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方向和鲜明主线,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恩教育活动,民族团结公约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创建活动为载体,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开展民族团结月、周、日宣传活动,全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三进”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
临沧市民族中学、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和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社区)”;2018年、2019年、2021年双江、沧源、耿马3个县分别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耿马县贺派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同时,全市222个乡镇、村寨、社区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市级命名15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县(区)命名33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立了11个民族团结主题教育馆以及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和干部教育基地,参观人数累计达3.8万余人(次)。
据统计,临沧先后有319个模范集体和953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省、市表彰。
绿色发展推动 劲往一处使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澜沧江怒江水系和地表水的环境质量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的水质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66.5%……一组组数据反映了临沧良好的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的部署要求,临沧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将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
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临沧发展成就喜人。“绿色能源牌”方面,建成小湾、漫湾、大朝山3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722万千瓦,全市电力总装机达890.07万千瓦。“绿色食品牌”方面,建成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200万亩,乡村人口人均产业基地达15亩以上,现有茶园面积167万亩,产量15万吨、全省第一;临沧坚果面积263万亩,产量4万吨,世界第一;核桃面积800万亩,产量51万吨,全省第二;甘蔗面积150万亩,年产甘蔗600万吨,全省第一。“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方面,气候海拔生态适宜于人居,山川村寨民族风情处处美丽。已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名村8个,省级美丽村庄25个,正在建设旅游示范村102个。
围绕“一二三”布局,临沧正在把8县(区)“茶、佤、水、春、边”旅游资源连接起来。做强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做美百里边关旅游观光开放区,做精澜沧江百里长湖生态旅游区。打造民族风情体验、休闲度假、茶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会展节庆六大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好亚洲微电影节、摸你黑世界狂欢节、冰岛茶会、澜沧江啤酒旅游狂欢节、世界芒果旅游节、中缅边境贸易交易会等节庆品牌。建设好风景绿道设计建设工程、旅游厕所工程、旅游咨询体系工程、解说系统工程、旅游形象与品牌宣传提升工程、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六大基础配套工程。
项目示范成效明显。临沧以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兴边富民行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创建工作内容,全市共实施了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4个示范乡镇、3个特色乡镇、289个示范村、69个特色村、6个示范社区、2560户示范户;实施两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3.7亿元。推进5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项目,到位建设资金5038.6万元,累计完成投资3749.77万元。全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大理至临沧铁路提前半年建成通车运营,实现了全市人民百年铁路梦想。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临沧市没有国家高速路网的历史。
文化融合发动 心往一处想
“十三五”以来,临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100%,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0%,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100%,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管制建设100%,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网络逐步形成,实现城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创作文化艺术精品推动临沧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创作《党的光辉照边疆》《我家临沧》《百年梦想》等一批歌颂家乡、歌颂党的文艺作品;大型剧目《千古临沧·茶王国》《勐相耿坎》《大美临沧之旅》编创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一个美得像梦一样的地方”乡村旅游主题歌曲创作活动;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和题材,创作了《严冬过后是春风》《时代逆行者》等一大批作品;深入推进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放映汉语、佤语、傣语版《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边寨》宣传短片。
着力挖掘临沧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推出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品,“世界佤乡、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大美临沧”的区域文化品牌、“滇红之源”的茶文化品牌、“秘境临沧·魅力佤山”的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彰显魅力,形成了临沧独具特色的以佤文化为代表、多元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涌现出了世界竞走冠军王应柳、世界射击季军孙婷、全国拳击冠军字春红、世界跳水冠军李平安等优秀运动员。成功承办了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云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云南省第九届农民运动会和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造了4个省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同一个城市举行的先例。
“十三五”期间,临沧确立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路子,沧源葫芦小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凤庆县安石村等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滇西南—恒春茶韵秘境佤山乡村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点连线、以线串片、以片成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呈现突破性发展,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
聘请斯琴高娃、于月仙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担任乡村旅游示范村“名誉村长”,为临沧美丽乡村代言,着力打造云南旅游新名片,“大美临沧,美在乡间;花开四季,香飘八方”乡村旅游品牌已初步确立。
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千方百计提升强边固防能力,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有效维护了国家利益、边疆稳定、边境安宁。(来源:云南日报)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