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现代化农业古城区“农博园”

2021-08-04 16:03:29 来源:云南消费网

  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田园综合体+亲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农博园”到底是个什么园?

  首突破!2410米海拔的地方露天种出了380余种瓜果蔬菜。380余种瓜果蔬菜将在8月同步成熟,且都为露天种植的应季蔬菜,到底有多牛?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1800米的海拔几乎是瓜果蔬菜露天种植的极值:一旦超过这个海拔,就只能依靠大棚种植技术,否则难以实现量产。但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委区政府的协调努力下,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团队带着技术来到了古城区普济农业博览园,经过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让高海拔露天种植从不可能成为可能。

  可是有了让古城区现代农业走出丽江、走向全国的目标时,办法总比困难多。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团队从栽培、防控到品种的选择上,不断突破常规标准,终于在瓜果蔬菜种植的临界水平确定了种植品类。目前,“农博园”主要种有四大类瓜果蔬菜:番茄、辣子、瓜和茄子,在这四大类下面还有众多的小类,都是来自于国际上的优秀品种。并且,为了在开园前,让380余种瓜果蔬菜“恰到好处”的成熟,教授团队精准测算了每一个品种的播种时间。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古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将着力打造出绿色食品中的“王牌”。

  整个“农博园”在重新规划后也没有太多的现代化设施,而是完全按照几百年前老祖宗留下来的沟渠田埂风貌,因地制宜的恢复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我们的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而不是搞破坏,只要是能留下来的生态资源,我们都原原本本的将它呵护起来。”和耀军告诉记者,自己在接手这片农庄时,生态被破坏得很严重,为了恢复这里原本的面貌,也花了他不少心思。如今,“农博园”内可以看到河里有鱼有虾有青蛙,还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声,田边的蝴蝶和蜻蜓在人们眼前飞来飞去。据相关技术部门的调查发现,目前这里有1000多种动植物资源。

  因地制宜实行就地保护,恢复“农博园”乃至周边的生态系统只是第一步,引进优良品质种植在博览园的土地上是第二步,这些都做好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微型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推动古城区乡村振兴是第三步。

  “微型田园综合体”是区委区政府对博览园的规划之一。在博览园发展成熟以后,将会把游、购、行、体验以及科普教育都包含其中,将农业转化为一个旅游的景点,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这里的自然文化和农耕文化。“目前,我们希望能在科普教育方面有所作为,把博览园的科普知识介绍给市民、游客以及青少年群体,让来这里游玩的人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效益。”和耀军表示,因为农业单向的生产价值并不高,所以如何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就成了一个亟需探索的课题。把蔬菜种植出来以后,不再是单纯的销售,而是把农作物生产的周期、过程做成一种文化讲给人们听。与此同时,不论是大人、小孩都能通过亲身体验,比如购买自己选择的瓜果蔬菜和进行简单的烹饪来品尝和感受农耕文化。

  至此,微型田园综合体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博览园蕴含了无限商机:有农特产品,还能农旅结合让人体验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亲子休闲,待三产融合时,人们甚至能带走“土生土长”的伴手礼。

  古城区普济农业博览园的建设,看现在,是生态保护;看未来,是乡村振兴。

  根据“农博园”的区位优势、便利交通、充足水源、饱和光照、肥沃土壤、舒适气候等适宜条件,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规划用地的长远发展,通过“产村融合”模式,实现“农博园+纳西传统古村落普济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一环、三核、五区、多点”发展格局。

  ●“一环”即以普济村的田园风光为基底,进行田园景观的提升和美化,依托主干道形成生态旅游环。

  ●“三核”即农业博览园核心区、纳西传统古村落普济村核心区和茨满梨种质资源保护核心区。

  ●“五区”即农业科技创新区、农业文化展示区、丽江高原特色农业及丽江绿色食品展销区、高端民宿示范区、民俗文化传承与开发示范区。

  ●“多点”即围绕丽江农耕文化,在各个区域内打造多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节点,给予游客丰富体验,深刻领略丽江田园的魅力,着力打造巨型南瓜观光点、花园拍照打卡点、番茄新品种展示点、“U”型瓜走廊打卡点、高原红米稻田养鱼展示点、泥潭鱼趣戏水点奇、形瓜果打卡点、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点、本地特有高原畜禽品种展示点、宠物饲喂体验点、本地农业种源展示点、丽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展示点、东巴农耕祭祀文化展示点等。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古城区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农业博览园,让这个位于束河街道中济社区普济村的小农庄摇身一变,成为古城区现代农业辐射中心。(来源:云南网)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