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亿万中国人吃上云南有机蔬菜 ——访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田柏青
本网讯 这是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在窗外温暖地照耀着美丽的昆明。
走进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没有想象中农业公司的模样。墙上一个60寸大小的显示屏正实时观察着基地、冷库、分拣车间择菜工人的一举一动。
不得不说,这一眼给记者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传统农业和数字化农业形成区块链后的相互交替,着实瞬间让人震惊。
透过阳光的缝隙,坐在柔软的黑色沙发上。静静地听着公司董事长兼CEO田柏青滔滔不绝的讲述。
“心”才是最关键最纯净最大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在办公室,看着屏幕,就可以详细了解到公司基地和销售体系及其终端市场的所有数据,田柏青的第一句话就激起了记者听下去的兴趣”
出生在楚雄双柏的田柏青,祖籍不是云南,因为父亲是外省人知青到了双柏,名字中柏青二字就是这样的由来。
8年前,田柏青从云南农大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日本企业。那家企业是1983年成立的,他笑着说比自己年纪都大。去了之后日本公司要求签工作合同,由于日本的保险制度相比国内复杂,他要想从学生身份变成社员身份,必须签6年合约。
“当时这个时间在农业行业属于比较长了,田柏青想6年后自己就30多岁了,已经耗不起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决定回国,选择自己创业。”
对比云南和日本的农业,田柏青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利用好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势,又和日本小众特色农业很匹配,心里就想着把这些东西联动起来,回国后的他,当时还带回来了日本的专业技术人员做规划,但是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意识形态不一样,他们就回日本了。说起这点,田柏青觉得当时有的只有一腔热血,根本没有考虑市场的残酷。
对于公司的取名,田柏青透露“良道”二字的由来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道”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良”是当时从蔬道、粮道、菜道、鲜道里面选,但在选之前就觉得粮道是很好的,当时“粮”是粮食的粮。
后来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名叫“粮道”。觉得粮食的“粮”太小了,因为真正在有机产品里边“心”才是最关键最纯净最大的地方,所以要用良心的良。 “良道”就这么出来了。包括公司的logo是云南的幸福树,像一个手掌托着孔雀尾巴;标贴也是想把云南特色展现出来,它是用一个心来托举出一些蔬菜。
商业的最终逻辑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发展下去之后要背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首先要活下去,活下去以后慢慢的才开始做品牌。这是田柏青的观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从做企业的角度来说修身就是运作好内部系统,就是看自己一样;齐家就是能够逐渐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让别人更成功的基础上,而且这个角度上不仅是自己和员工之间还有农户、基地和分公司,这些都是联合体,属于齐家。治国是我应该去背负更多的发展角度,比如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平天下就是企业责任能够更高的去呈现出来。”
做好有机农业,把云南好的东西带出省外
“坚守好自己,做好有机农业。我就是想把云南好的东西带出省外,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云南的有机蔬菜。”田柏青坦言。
“有机的挑战不仅仅是停留在食材上面,要看消费者如何选择,随着节奏越来越高频,懒人经济也会越来越凸显。消费者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其实是给供应商,及一些新型的商超来思考的。”
“其实不仅是在卖食材,还在做半成品。那一段时间,我觉得云南的有些情形蛮匹配日本,是因为它不能做规模化农业,它只能做小众特色农业,并且也是以环境著称。云南的地理位置在农业行业非常具有优势,临近众多东南亚国家,而且云南机场也是国内最多的省份,所以不管公司以后的基地布局在哪,它往外运输的概率和时间性会更好,这些概念一直影响田柏青去坚守一些元素。”
目前,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销量70%是对准省外客户,30%在省内客户。对于大家眼中的有机产品价格偏高一事,田柏青建议按日本的销售方式,坦诚告诉消费者,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小超市就在大超市旁边,但是还有生存空间,因为可能有些人愿意对时效买单,愿意对更好的产品买单。他就想做这一小部分人的生意,把云南更好的东西带出去,让亿万中国人吃上云南的有机蔬菜。
对于除了销售蔬菜还有其他加工的产品,田柏青表示加工产品是取决于种植方式,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最产销产品是大米,从稻田出来的产品是属于初级农产品,但是到了大米它就是加工产品。因为水旱轮作在洱海边的地里种,洱海边的地每年6月到8月以后会比较涝,那就刚好用水上轮作这种方式去承建。
据介绍,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米是和大理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合作,让储备库做的加工,有机认证加工也是在那里。下一步,公司会挖掘厨房里面所有的食材,它不仅仅是蔬菜,它会有很多加工产品,包括一些调料,这些加工产品是同是认证机构下面的联合体,相互不冲突。
有一万个理由不做,却有一个理由让他坚持
在做有机农业的过程中,田柏青直言,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难,中途有几次都打算不想做了。虽然有一万个理由不做,但却有一个理由让他坚持下来了。找一万个借口,后来找一个方法,然后就遵循这个方法再往前走两步看看再走两步看看,就这样坚持到了今天。
总所周知,做农业必须要有土地,在国内就要去和农户租,租了之后这些土地没有合法的手续,只是一个合同关系,不能成为公司的固定资产;但是所有的水、电、路这些都要实际投钱。没有固定资产就不能贷款,不能作为抵押,但又确实要做这个事情,就导致公司发展速度很慢。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农业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居高,想找一位70后的劳动力越来越难了,80后的劳动力,真正在田里干活的人基本没有。田柏青说这是一个脆弱的话题。
实际上,很多迹象标明,中国农业发展目前来说问题严峻,田柏青说,这也是他必须要坚持做农业的理由之一。“我必需要做一个榜样,要做好农业,必须依托于人才的崛起,而人才崛起只有去农业院校找;其次是想把企业的标准和愿景展示出来,如果真正有愿意且在这个方向上去努力的人才,那么就重点培养他们,因为以后他们也是农业上的脊梁。”
为了尽快实现这些愿景,田柏青回馈母校设立植保奖学金,助推学弟学妹爱农之心,并且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优先获得公司就业的机会。以后还有机会成为公司团队的重要一员。他是学校用这种方式的第一例,也是云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的第一次。
“说起创业的艰辛,田柏青说因为时间差,资金紧张的时候曾经还把房子做抵押了,因为公司要和商超合作,商超回款有一定的时差,所以有时候公司资金链和人工的效率就会变得很慢。毕竟资金除了有利差之外,它还得有速度周转多次,慢慢的利润值的差值就不够去填补资金时间上的效率差,就会逐渐会有漏洞,如果你不用外围资金去填补,那这个事情就做不了。”
“一直到现在,这些问题都存在,我只能无限的去调整自己,只能去适应公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适应了之后又不符合商业逻辑。客户就会觉得我不靠谱,就只能花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去调整,发展到现在,这些也是一万个不想做的理由之一。”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谈起数字农业,田柏青头头是道,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昆明市五华区第一家签约数字化区块链的农业企业。他认为数字化最关键的是要设立标准,而不是只停留在大脑里面的经验。
田柏青介绍,从种下去的种子,到喷洒、肥料、植保剂、水分、时间以及采收出来的克重,再到包装最后到出去,这一系列的过程,是需要把这套数据收集起来,收集起来之后能用到区块链上把它复制下去,才真正能做到智慧型农业。
“数字化农业现在很多说的其实只是口号,要把海量的数据通过实践收集起来,不是通过数字去指挥实践,而是先从实践收集,形成标准,再用这个标准落实。这是我认为的数字农业将走到真正能助推农业的很大一部分。”
“比如,以后我新做一块地,就套标准来做,就知道这里需要多少人,这些人每天需要做多少事情,有几个小时需要播种,几个小时需要浇水,几个小时需要施肥,施多少肥,用多少水,然后喷滴灌进去之后可以用啥设备来管控,所有过程,可能只要很短时间,是因为所有数据都测出来了,温湿度控制好。还有需要多少种子,就用一个数据支持到种子提供方,种子提供给这个农场,这个农场的人就负责劳动力,按照这个流程就可以种植了。”
“术业有专攻,如果真正能用这种方式去助推农业体系的话,农业体系就会更专注。因为有了数据支撑会很好解决问题,真正要做到一个数字农业去支撑所有食材的构成,那就是真正实现数字农业了。”
“比如说,眼下农村整个劳动力结构分支不平衡,年轻的都外出了,留下都是老人,我们就先教这些老人怎么种好庄稼,就在原来的土地上种,以前种土豆卖2元/斤,现在我们就教他们种玉米卖3元/斤,玉米种好之后再种西红柿能卖5元/斤,都是耗费100天的时间,都是耗费劳动力,能学着更高效一些,能让收入更多一些,主要是想通过这种角度去带动他们有更高的收入。”
下一步,田柏青计划两年后公司所有主业务逐渐向西南辐射,辐射到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从公司的核心角度来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小时左右,有机农业,数字农业的词汇已经注入脑海,茶水也换了好几次,田柏青依然是激情洋溢。相信未来,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定会成为数字有机农业领域的佼佼者。
时下,蓝图已然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李 楠 张菱芮)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