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警示| 识别“消费陷阱” 防范保健品"坑老”行为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开始注重养生和保健
而诱导和欺骗老年人
购买保健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何识别保健品“消费陷阱”?
如何防范保健品"坑老”行为?
怒江州市场监管局
发布消费警示
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骗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许多老年人由于缺乏子女陪伴,内心孤独,难以经受住推销人员打感情牌;老年人往往难以辨别推销人员的“钓鱼”手段,保健品骗局通常是以办健康讲座、送礼品等方式进行,逐渐让老年人放下心理防备、建立起信任感,用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故弄玄虚,让老年人难以辨别真伪,进而购买产品。
1、借助“专家”搞推销。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专家”进行“养生”讲座或“义诊”活动,顺便兜售保健品。
2、赠送小物品相诱惑。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3、“亲情”拉拢为牟利。采用嘘寒问暖、上门陪伴、聊天、做家务等方式,通过所谓亲情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随后高价推销保健品。
4、“免费试用”是诱饵。利用“免费试用”“免费套餐”“赠送体检”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最后要求老年人购买价格高昂的产品。
5、名头吹嘘不靠谱。一些销售人员打着各种组织或国家补贴的旗号,让老年人觉得不买产品就是吃亏。
6、会员优惠暗下套。一些不良商家向老年人承诺购买保健品成为其会员后,不但产品价格可优惠,如果介绍朋友过来,还有高额回扣。
7、饥饿营销使损招。一些不法商家请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并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吸引老年人尽快购买。
广大老年朋友应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识骗能力,不轻信所谓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谎言,不轻信虚假演示“神奇疗效”的伎俩,不陷入不法人员设下的“申请补助”“健康讲座”的圈套和骗局。老年人如果对保健品有需求,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也要常回家看看,给老人更多关照和安慰。(来源:怒江州市场监管局)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