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经济”点燃消费新风潮
近年来,随着盲盒日益受到消费者热捧,盲盒经济持续火爆。从热潮玩具到文创用品,从数码电器到衣食物品等,购买、分享盲盒已成为一种消费新风潮。
在各大商圈、商场,从百货店、文创用品店到独立售卖机,盲盒商品往往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在电商平台,盲盒销售也是一路上扬。数据显示,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在2021年“双11”期间,全网销售额突破2.7亿元,同比增长超60%,连续3年位列“双11”全阶段天猫大玩具类目的销售冠军。
激发消费潜能激活消费市场
盲盒顾名思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盲”即不可知性,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这一潮流玩具,精准切入年轻消费者市场,以其限定款的饥饿营销方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复购欲。
盲盒的未知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更好地激活消费市场,激发消费潜能。
记者采访中,多位年轻消费者表示,盲盒这一潮玩形式,既满足了好奇心,还很能带来惊喜感,能够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未知的刺激感,加上隐藏款的稀有度,使得消费者对于盲盒的购买热情高涨。
昆明市西山区爱琴海购物中心一百货店门店员工告诉记者,在全店商品中,盲盒的销售额很不错,因此盲盒的柜台设置在了门店最显眼的位置。购买盲盒的人群则主要集中在7-25岁年龄段,以女性消费者居多。盲盒的多种类别中,则以潮流玩具销量最佳。
“我这个月已经买了4个盲盒,开启盲盒的新鲜感,让人停不下来购买。”大二学生小林说道。一旁小林的同伴们也都在认真选购着自己心仪的盲盒产品。
从美妆盲盒、电器盲盒到食物盲盒、考古盲盒、图书盲盒等多类型盲盒,盲盒概念与行业的结合,往往带来了销售的火热,“盲盒+”的新兴经济也刺激了多种产业的发展。以“盲盒书籍”“盲盒考古”为例,盲盒让枯燥的图书生动起来,晦涩的文物活起来、潮起来。以盲盒作为营销载体,新型文化业态得以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传统文化在新消费模式的引领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行业乱象亟需监管和理性
综观近几年来盲盒经济的发展,盲盒经济崛起的同时,也随之暴露出许多问题,行业乱象滋生。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指出盲盒经济存在产品质量、冲动消费、概率不透明等多项问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盲盒经济热的背后,青少年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和非理性心理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许多盲盒拆盒、分享视频,一些极难抽到的隐藏款令青少年消费者趋之若鹜,不惜投入大量购买,以期达到目的。在购买过程中,逐渐将非必需品当作必需,从而产生冲动消费。
“盲盒的火爆离不开IP和营销两大关键词,品牌IP加上营销技巧,很容易带来大的经济效益。盲盒类似于彩票,在抽奖经济效应下,即使消费者明知道小投资大回报的概率微乎其微,也还是愿意搏一搏。营销的创新,一方面切中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另一方面,产品的火爆,则反向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田亮副教授说。
对于盲盒经济野蛮生长所产生的乱象,业界专家分析认为,“盲盒风”非“盲盒疯”。得益于盲盒这一新的营销载体和模式的推动,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然而,盲盒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部门监管到位、商家遵守规则、消费者理性消费等多方合力。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盲盒本身虽“不透明”,但产品及营销模式必须透明。从经营者层面看,经营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从消费者层面看,更要做到理性消费。充分认识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切勿跟风与攀比。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量力而行、理性消费。(来源:云南网)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