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力促进共同富裕——省政协十二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围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协商议政
2021年,在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把“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一年多来,省政协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围绕“三农”问题履职尽责,把助力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收尾——2018年,本届省政协第二次专题协商议政性常委会即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协商议政。今年,省政协把本年度、也是本届省政协最后一次议政性常委会议题再次对准乡村振兴。9月27日至28日,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与会常委、委员围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主题,通过大会发言、书面发言、分组协商等形式深入协商讨论,积极为我省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把脉支招、建言献策。
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收
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云南实现乡村振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脱贫人口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全力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产业带动、就业拉动、多方联动,全力以赴提高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四项收入”。但因产业支撑不足、增收基础薄弱、稳岗就业质量不高、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等因素,脱贫群众增收形势喜忧参半。
“受经济形势、疫情等影响,我省易地搬迁群众外出就业门路日益狭窄,稳岗难度加大,返乡人数增多。”来自昭通的申琼常委提出,要坚持服务解忧,提升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方位抓好省外转移就业群众的稳岗工作,让外出就业群众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对于低收入和无法外出的人员及大龄劳动力,要做好送岗上门和就业服务,纵深推进稳定就业、灵活就业、就近就业。
在夏静常委看来,文化素质偏低、产业技能缺乏、基层干部服务引导群众增收能力不足是制约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算清帮扶收益账、发展变化感受账、乡村振兴未来账,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通过增强造血功能,放大输血功能效益。”夏静建议,要引导脱贫群众这个稳增收主体,树牢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运用市场机制把农产品变商品、把资源变资本的能力,让脱贫群众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同时打造一支责任明、政策清、技能强、受欢迎,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队伍。
常委们还建议,要加快推进一批乡村建设、农林水利、生态治理等项目,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吸纳脱贫群众就地就业、增加收入;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构建多元化、多源化发展格局,使集体经济收益成为发展公益事业的支撑和脱贫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要强化重点监测对象动态帮扶管理,避免应急救助资源浪费。
持续推动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项目是支撑。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农业增收为鲜明导向,着眼可持续发展,优化项目筛选、项目储备、项目调整,初步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科学设计布局项目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关系乡村振兴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朱党柱常委指出,我省产业项目多而不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够紧密,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应着眼长远和全局,系统谋划、科学布局。”他建议,要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这一时代要求与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各地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稳岗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重点任务,科学设计布局一批针对性和带动性强的高质量项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目前,我省产业项目和资金运营使用绩效不佳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原扶贫项目保值增值难度大,重建轻管、重复投入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新建项目因‘非粮化’‘非农化’问题被叫停,无法继续实施。”苏莉常委建议,要下好项目规划编制“先手棋”,发挥优势、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梯次布局,避免造成产业同质竞争、资源浪费;要加强新旧项目衔接配套、互相支撑,确保通过乡村振兴赋能脱贫攻坚项目补齐短板、增强后劲;要强化对已投资实施的经营性项目资产运营情况的动态管理,及时清理盘活闲置资产设施,加大对原有项目的后续扶持。
赵晓明常委认为,效益发挥不明显是我省入库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如何推动‘脱贫’向‘振兴’、‘保值’向‘提质’转变?需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衔接机制。”他提出,应大力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建项目,针对山区产业培植难的问题,把项目建在发展基础良好的坝区,以“山坝牵手”“利益捆绑”结对子,实现“项目建在坝区,利益联结在山区”,促进山坝协调发展;应出台衔接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对提前实施的乡村振兴项目,允许适当置换一部分衔接资金用于偿还前期债务,减轻州(市)、县(市、区)政府债务压力。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下乡进村
当前,城乡差距大的最直观体现,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省政协主席李江指出,乡村振兴既要注重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等“物”的改变,又要注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农民素质、乡风文明等“人”的提高。
本次常委会议召开前,省政协组织部分常委深入各地开展实地调研。“我们看到,各地各部门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性、便捷化建设,联通省、州、县、乡、村五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317家线下公共文化机构场馆互联互通和‘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五级联动等,成为我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进村的有效抓手。”参加了前期调研的解丽平常委感受深刻。她提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让数字化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公共服务提质、为基层治理增效。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针对县域教育资源落后与渴望接受更好教育需求的矛盾,杨洋常委提出,要落实“十四五”县中提升计划,重振县域普通高中,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对乡村中小学发展的带动力。她建议,可建立州(市)内学校托管县域普通高中制度,让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学校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面采取“一对一”方式对县域普通高中进行帮扶指导;同时建立州(市)外大学托管县域普通高中制度,充分发挥帮扶高校在县中校长选配、教师招聘、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县域普通高中教学理念革新、质量提升。
还有常委提出,要避免公共服务的缺失和盲目升级攀比两个极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应聚焦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好各方面资源,坚持兜底政策、普惠方向,紧扣我省基本公共服务9个方面81项标准,紧扣下乡进村服务农民,做好“下沉”文章。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避免管理泛化、过度化。(来源:云南网)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