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雄有脊 房固有梁 ——勐海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本网讯 四月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满目青翠,生机盎然。
“背起背篓去采茶,来到茶山心舒畅。雨露滋润禾苗壮,茶叶丰收喜洋洋……”伴随着茶农采茶的歌声,勐海县多地的茶园热闹起来:一排排茶树青翠欲滴,嫩绿的芽尖露出了枝头,身背竹篓的采茶女十指翻飞,灵巧地采摘着第一批春茶。
南方有嘉木,勐海出好茶。作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勐海县,享有“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的美誉,如今已经成为云南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唯一突破百亿元的产茶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县茶叶面积达905956亩,实现毛茶产量35292吨,精制茶产量11993吨,规模以上企业20家,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50.2亿元。
生态成为增收的“稳定器”
春光明媚,走进贺开古茶山,举目望去大大小小的茶树,有的盘转扭曲,有的修直展臂,有的树冠如伞,从高处看、低处望茶山景致变化不同,一片茶林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东南面,海拔在1400—18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
历史悠久、内涵深厚。贺开古茶山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由布朗族先民所种,后来在拉祜人民世世代代的守护下,连片面积约16000余亩,古茶树230余万株,是世界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贺开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千年古茶,今朝生机。贺开村委会把古茶树的保护是列为《村规民约》里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清理茶树上的苔藓、对古茶树枝叶进行科学修枝、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及古茶树根系的设孔增氧等举措。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世代繁衍生息在贺开村民委员会的拉祜人民获得了大自然最丰厚的馈赠。2021年,贺开村委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00元。
“我们有信心守好祖先传下来的财富,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贺开村委会副主任扎洛对未来的保护工作充满了信心。
“合力”铸就发展“金钥匙”
为了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勐海县党委、政府打出“组合拳”。
肩负重大责任。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财政局等25个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出台了《勐海县“一县一业”发展实施方案》、《中共勐海县委办公室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和相关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从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强化保障。
书写绿色答卷。把生态作为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推广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县共建设绿色生态现代茶园核心示范区47.3万亩,绿色古茶园生态核心示范区3.19万亩,“三品一标”认证面积25余万亩,茶产业绿色化水平指标平均增幅为52.9%。
开拓新的市场。继续强化与北京东道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全力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勐海名山名茶品牌”和“勐海企业品牌”3个品牌。全县规模以上茶企专卖店达9100余家,新增勐海茶国内外销售网点610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海外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加强技能培训。围绕产业抓教育、强本领、提素质,奖励报考就读高等教育茶学专业学生。比如,依托“万人采茶”“万人制茶”等以赛代训方式,培训茶农2.5万人次。又如,组织开展茶园管理、古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文化等相关技术培训800余期35675人次。
促进茶旅融合。推进大益小镇、普洱茶小镇等项目建设,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益庄园,拓展普洱茶科学研究、民族茶文化展示、纯手工采制茶、生态茶餐膳食和茶文化主题酒店等新业态。比如,投入资金456万元,完成对云南首个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勐海茶厂南糯山分厂(南糯山茶叶实验场)旧址修缮复原工作。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新的赶考路上,勐海县党委、政府将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谱写好勐海茶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继续让茶产业扮演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角色。(罗 丽)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