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始终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州的“四件大事”之一来抓,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始终保持走在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农村人待得住、城里人喜欢来”的大理乡愁味更浓。
“九强化”措施开创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23日,大理州召开大理州乡村振兴与乡愁文化新闻发布会,大理州委农办副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纯在会上表示,大理州近年来采取“九强化”措施,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据介绍,大理州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强化州、县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责,层层压实责任,高位推动工作。大理州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1.79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困扰大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大理州在全省率先自选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先后开展37个村的试点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7.75亿元。大理州初步探索形成了大理市古生村“活化乡愁”、漾濞彝族自治县光明村“五五模式”、洱源县佛堂村“农文旅融合”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和做法。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大理州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核桃、蔬菜、水果、中药材、乳业及肉牛等产业特色优势不断彰显。2020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18.3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45元。大理州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对口帮扶的智力优势,加强优化本地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茶马古道博物馆。
在强化生态振兴方面,大理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频频告捷。通过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大理州分别创建省级、州级、县级美丽村庄21个、38个、61个;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环境持续优化。
大理州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年提升,全州乡镇、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通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5%,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4G网络全覆盖。12县市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部通过验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提质达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
“九着力”实践让大理乡愁实践不断出彩
李纯介绍,大理州未来将开展着力创建大理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着力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着力开展“乡愁·大理”文化交流、着力创办乡愁研究院、着力规划建设古生乡愁小镇、着力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研讨、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传统村落和着力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九着力”实践工作。
丰收。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理州将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生态优势,保持定力,借助外力,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努力将大理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乡愁文化中心、生态带文化带发展带有机统一的中国最美乡愁带。
沙溪镇鳌凤村。
“乡村振兴中要有乡村特色从而让人记得住乡愁。在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就要通过乡村振兴让乡村有乡村的特点。”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大理乡愁研究院院长徐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认为,农业农村要现代化,但现代化不是一样化,不能等同于城市化。在乡村建设中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6年多来,大理州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希望大理州在践行乡愁重要论述方面更进一步,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愁地带,今后只要人们一提到乡愁这两个字,就能想到大理。”徐勇说。(来源:新华网)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