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新园

2021-06-08 17:40:56 来源:云南消费网

  走,甩米线克”,这是云南人对米线的特有的表达方式,“吃”字似乎表达不出云南米线本有的地方味。云南的老百姓可以一日三餐全吃米线,三天不吃米线的云南人一定不在云南。“米线”是云南饮食文化中领衔主演。

  米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古称“米缆”,有文献记载:“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嗟此玉食品,纳我蔬簌肠。七筋动辄空,滑腻仍甘芳。”以玉作比,可见洁白光亮细如丝线的米线是很受青睐的。说起米线,我们云南人也有一大骄傲,那就是中华百年老字号“建新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昆明城东繁华的长春路有一家称作“三合春”的滇味小吃店,店名取天、地、人三合,色、香、味三合之意,掌勺更是人称“活灶君”的餐饮界大厨陶品的同门吕贵先生,传颂几十载的《三合楼记》,写尽其中传奇,这,就是建新园的前身。1956年“三合春”与另一家经营煮品的私营小店“建新园”合并,定名为“建新园”,取“建设新生的餐饮之园”的意蕴。从此,“建新园”便在昆明这块土地上深深扎根,这一扎便是百年之久,建新园的这道门一出一入便是五代人的更迭,建新园已经完全融入到昆明人生活的一朝一暮、一颦一笑、从一个餐饮品牌店慢慢凝结成了昆明人情怀。

  2003年10月,“建新园”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6年9月,“建新园”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成为首批获评的老字号企业;2009年,在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建新园的过桥米线勇摘饮食行业最高荣誉“中国美食节金鼎奖”和“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称号;2016年建新园米线被列为云南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享誉世界的过桥米线,看似烹调方法简单,要做成百年不衰的口碑产品,却凝聚着几代建新园人的心血。料足火候够的高汤永远香浓滚烫;传统工艺、上好籼米、独创的加工方法,使米线外观细长,洁白光滑、久烫不碎,口感细腻爽滑,原汤煮熟的土鸡肉、薄如纸张的猪肉片,再加上新鲜蔬菜、配料小蝶,每一口都能尝出坚持百年的用心。

  建新园的焖肉米线,焖肉焖得香味浓郁,半街飘香。精选猪前腿和五花肉搭配,用清水冲漂洗净猪肉血渍,把肉下锅入开水汆煮后,除去血污浮沫,再煮至五成熟就赶紧起锅捞出,滤干水气切成肉丁,热锅下冷油倒进肉丁煸干水分,捞出肉丁后,又单独炒特制老酱,把老酱炒香时,再倒入肉丁,加12 味调料与酱一齐翻炒,一直要炒到老酱香酥,肉丁“坚硬”如“石”,这才按比例加入适量肉汤,不能多,也不能少,再对“酱肉”进行大火烧开小火“焖”,最后起锅装入大“糟”桶“冷藏”,像入酒窖一样把焖肉“糟窖”五天以上,让焖肉“酱香”彻底入味,才出桶拿来做焖肉米线的罩帽,很多老昆明人对建新园的焖肉米线情有独钟。

  建新园的炸脆哨,按老一辈的程序,挑选本地黑毛猪后腿肉、五花肉切成条块用清水漂洗尽血水,用冷水下锅煮肉,边煮边打去沫子。肉煮得“过心熟”就出锅,把热肉立即浸入冷水中,使肉收缩变“硬铮”,后腿肉就成了做凉白肉的上等货,不仅好切片,还能保持滋嫩鲜香。五花肉就拿来改刀切成丁,用烫油加蜂蜜、盐等味料“吃足味”后,下油锅慢慢“熟炸”到肉丁变成金黄色,捞出油锅趁热喷上适量的香醋,烹出了香酥脆嘣的上好米线“帽子”脆哨。

  建新园的汤料按老传统古法,精选玉溪、宜良一带家庭饲养的新鲜土猪筒骨配以选自昭通、文山、武定一带乡村土鸡,精心熬制而成高汤,其它辅料云腿选自宣威精制火腿,所有原料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每天一次性熬好原汁原味的“米线汤”,严格规定有多少汤卖多少米线。确实保证建新园米线鲜香醇厚的口味。

  “饮食文化”也是当地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到云南,首推的小吃就是“米线”,流传了一个世纪的“建新园”就坐落于昆明的地标“金马碧鸡坊”,来到金马碧鸡坊的游人们都不会忘记到建新园点一份味简至鲜、入口难忘的“过桥米线”,而“过桥米线”还有一个至真、至美的传说,您慢游金马碧鸡坊的同时,不妨来到建新园听听这个故事。(来源:金马碧鸡)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