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接力教育扶贫 助力云南大山少年终圆“中大梦”

2021-07-26 10:29:48 来源:云南消费网

  7月23日上午,云南省凤庆县鲁史中学的彝族学生何应喆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贾坤同的手中接过了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即将成为一名中山大学的学子。

  这是一个云南大山少年的追梦故事,也是中山大学的支教学生多年接力、让梦想成真的缩影。

  梦的种子

  四年前,当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骑着摩托车,翻越几十里山路,到何应喆家里家访时,已临近傍晚。

  “这么偏远的路,支教老师们就这样一家家走访过来了。像我们家这样偏僻的,一个岔路口走错,可能就找不到了。我和家里人刚刚干完农活回家,身上都特别脏,看到他们又意外又感动。”何应喆回想当时的情景,仍是历历在目。

  家庭情况、近期学习、未来规划……支教学生跟他聊了很久,并和他约定,以后要考上中山大学。

  这在当时读初三的何应喆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支教团了解到,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这个踏实的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一所农村中学,即便再优秀的学生,考上名校,也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何应喆所在的鲁史中学地处凤庆县鲁史镇,是一所建于1958年的农村中学,风景壮丽,但条件艰苦。当地多山,学生们的家大多散落在周边的一座座山上,上学往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做农活。


鲁史中学资料图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何应喆暗下决心。

  圆梦之路

  2013年,中山大学开始对凤庆县实行定点帮扶。次年,中山大学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到鲁史中学开展支教援助。

  当时,何应喆正读初一。在支教老师杨彦鹏的课上,他头一次听到电视里才会有的普通话。初二时,他成了支教老师徐述腾屋子里的常客,经常跑来借阅书籍分享阅读体会。到了初三,在支教团方仕杰老师的带领下,何应喆参加了广东一所高中的夏令营。

  高一时,何应喆与其他9位同学一道参加了中山大学发起的“青翼计划”,在支教团钟滔老师带领下来到中山大学参观学习;在支教老师叶惠珠的电影鉴赏课上,他看到了不一样的思想光芒;高三冲刺阶段,他更是得到曾小晖老师等新一届中大支教团的关注和指导……


“青翼计划”参观中大校园(左二:何应喆)

  何应喆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动力也越来越足,那个模糊的梦想开始有方法、有路径,有了可以伸手触摸的轮廓,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直到2021年的高考,他以617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国家专项计划录取。

  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已派出7届研究生24人到鲁史中学支教。期间,整个鲁史中学的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他们教学能力突出,能胜任各种科目的教学,近年来我们学校高考成绩稳中有升,他们功不可没。” 鲁史中学校长禹正强这样评价支教团,“他们还是一支有爱心、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队伍,教学之余,还去学生家里走访,联系公益组织捐助贫困学生。”

  逐梦前行

  除了支教团,中山大学的教育扶贫更是打出了组合拳,通过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发展特色教育、设立奖学金助学金项目等,为凤庆县全面提高教育水平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已整合校友和社会资源的捐赠超过2000万元,着力用于改善凤庆县的教育硬件条件。期间,学校援建了凤庆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学楼、平村完小综合楼,帮助修缮改造了鲁史中学综合楼和学生宿舍,助力建成了郭大寨乡中心幼儿园、第三中学远程教育课室等;挂职干部为凤庆申请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35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2016年起,每年资助凤庆县特殊教育学校100名贫困学生每人1200元;此外,还为凤庆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设立青少年心理援助基地等。2020年6月,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来到凤庆县第一中学,向学生们做了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科普讲座,激发贫困山区学生的科学梦想……

  用知识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山大学将继续对凤庆县实施定点帮扶,对鲁史中学进行支教等教育扶贫援助。

  何应喆们的圆梦故事,还在继续。(来源:新华网)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