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的“消防”提案
全国“两会”期间,边境地区消防救援能力建设问题得到了多位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张敏、资艳萍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西双版纳“国门”消防救援站建设的提案》,呼吁加强边境消防救援能力建设。
张敏表示,云南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大通道,尤其是西双版纳,近年来随着基础建设逐步完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对外交流和经贸往来频繁。但边境、口岸地区消防安全治理、应急救援能力发展滞后,与“大开放、大发展”的发展态势不相适应,提高公共消防救援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张敏指出,目前口岸地区的消防救援能力建设集中表现为三方面的问题以及两方面的困难。
三方面问题:一是高速发展与低水平设防并存的压力。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老铁路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口岸地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经济落后、基础欠缺,消防救援队伍力量难以覆盖,乡镇、口岸以及广大农村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弱。二是边境疫情防控带来的高风险压力。受境外疫情持续扩散与蔓延,以及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影响,边境疫情防控面临多重风险和压力。技防设施、设备建设较为迟缓,消防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一旦发生各类灾害,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三是国际救援合作的新课题新压力。开展国际人道主义的应急救援,是体现大国责任、友邦情谊的一项工作。历史上消防救援队伍也曾多次应邻国要求,开展跨国境灭火救援。随着经济文化等交流加深,口岸地区必然面临着人道救援合作的课题。
两方面困难:一是消防救援队伍编制员额较少。除磨憨大队3名干部有机构编制外,国门消防站人员没有机构编制,急需人员通过当地政府招聘的30多名合同制专职消防队员充实。由于合同制人员待遇保障不足、人员流动性大,战斗力不高,导致应对复杂严峻的边境突发险情能力严重不足。二是经费保障不足。西双版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疫情防控以来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峻形式,经济发展受到冲击,难以持续加大对消防救援的投入。两个国门站点仅有3辆消防车和一批灭火救援器材,存在消防车辆种类少、载水量小,“量少质弱”的短板十分明显。已建的站点,营房设施、训练设施还达不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不能满足执勤、训练和生活需要。
目前,云南在边境口岸建立了国门消防救援队站。西双版纳州现建成国门消防救援队站2个(磨憨消防救援大队、勐海县打洛消防救援站),拟启动建设1个(景洪市勐龙通道消防救援站)。这些站点建立后,在提升边境地区消防治理综合水平、抗击疫情、固边防守、为边境口岸沿线群众提全方位的消防安全保障和服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仅2021年,两个国门消防站共出动处置警情293起,出动车辆355辆次,出动人员1393人次,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各族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为此,张敏建议,针对国门消防站建设中面临的困难,恳请国家有关部门对西双版纳的边境消防救援能力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国门消防救援站”机构编制问题。给予资金倾斜和消防救援装备、抗疫物资的支持。(来源:西双版纳消防)
前期,张敏委员深入消防救援队伍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相关工作情况。

扫一扫,关注云南消费网